(秀水高級中學教科室摘錄)
讀書是否有用,這并不是一個定論,于不同時代,于不同個人,于不同事件,給出的答案是不同的;做一名文化人,不管是文人,還是商人,不管是官員,還是民眾,都會很是向往。讀書是為書而讀,含有更多器的目的,器可以讓人更有力量,而力量可以讓人超越自我,也可以讓人毀滅自我;文化是為人而成,含有更多道的意義,道不一定讓人更有力量,但可以讓人更明人生方向,避免誤入歧途。作為一所學校,如果辦學只是局限于讀書,容易造成為讀書而讀書的境遇,讓人感覺有過于功利的嫌疑;如果辦學能讓學生讀書,還能夠超越于讀書,從而培養(yǎng)有文化的人,這樣的學校才可能進入以文化人的境界,這才是最高的育人境界。
文化是關心方向的,一所學校的文化,一定要旗幟鮮明地告訴老師和學生,這所學校一直在堅持什么樣的道理,一直在以什么樣的成就為榮。學校文化可以分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對于學校需要堅持的道理,對于學校需要努力的目標,學校需要明確地告知老師和學生。要通過對這些道理的明確,對這些目標的確認,在學校形成一種堅持正確道理,追求確認目標的主流文化。對此,在學校文化建設中,要避免兩種傾向:一是學校堅持的道理不明確,學校努力的目標不清晰,于是老師和學生只能以試誤的方式去努力,而學校以對師生行為方式的肯定與處罰,來逐步明確道理和確認目標;二是學校主流文化得不到弘揚時,非主流文化對師生的影響力逐步增強,使得人人都有自己的道理,人人都有自己值得追求的利益,但大家的道理都不一樣,大家的利益都不一致,最終的結果是大家都在思考,大家都在努力,但卻看不到學校發(fā)展的方向,也看不到學校發(fā)展的成效。
文化是關心人際的,一所學校的文化,一定要從人際的角度來引領個人的成長。一提到文化,總給人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感覺,以至于很多人既看不見學校文化的教育功能,也不相信學校文化的教育功能。之所以學校文化給人抽象與無能的感覺,是因為我們總是從“個體的角度”關心學生“個別的發(fā)展”。一所學校,可以有幾百名或者幾千名學生,但我們看到的是幾百名或者幾千名個體化的學生,我們希望他們接受學校老師的教育和影響,但卻很少關注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因為在缺少對學生集體發(fā)展給予有效引領的情況下,差學生對好學生的影響,遠比好學生對差學生的影響更大,于是我們就看到你教育學生半天的效果,還不如他們彼此在一起聊幾句的成效。此外,大家都認同每一位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盡管我們每天要面對成十上百位學生時,我們也很少去考慮哪些教育方式是共同有效的,于是盡可能采用藝術化的育人方式,但卻并沒有把每位學生都培養(yǎng)成藝術品。學校文化是關注學生群體的建設和引領,從而在學生群體發(fā)展的背景下,來定位學生的個體成長和個別發(fā)展,脫離了學生群體發(fā)展的背景,學生就很難給自己一個準確定位,于是每個人都很自負,但整體卻沒有自負的資本;學校文化要推動學生群體化研究,把一些科學而又成熟和教育教學方式,以文化的方式固化下來,避免每個年齡段的老師都去重新探索學生群體的發(fā)展規(guī)律,避免每一位老師都去孤獨地尋找促進學生群體發(fā)展的方法。
文化是關心意義的,一所學校的文化,一定要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尋找到意義,而意義是往往是超越于具體的目的或者目標的。之所以越來越多的學校丟棄了文化,并不是因為文化沒有育人功能,而是這樣學校過于短視地看到了具體教育教學活動的目標或者目的,但卻很少更為長遠地追問,學校諸多教育教學活動,他們疊加在一起時具有什么樣的意義。我們都很清楚,上好一堂課要達成什么樣的目標,搞好一次教學活動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但對于我們?yōu)槭裁匆虾眠@一堂課,為什么要搞好這一次教學活動,卻沒有更為高遠的追問?學生取得了好成績,這只能說老師和學生達成了教學活動的目標,但學生取得了好成績有什么意義呢?好成績有可能帶給學生更長遠的發(fā)展機會,在獲得好成績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到了更好的學習方法等,但好成績也有可能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好成績也有可能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涸澤而漁的結果。或許,正是因為失去了對教育意義的追問和追求,才讓我們的教育在具體的目標和目的面前,顯得忙碌而又一事無成,顯得辛苦而又備受指責。
文化于學校辦學而言,尤如部隊前進的旗幟,盡管她不能像槍與炮那么實用,但她指引部隊前進方向的功能,她將部隊擰成一個繩子的功能,她展現戰(zhàn)爭本身的內在意義的功能,卻是我們無法拋卻的。我們需要的文化,并不是可有可無的花拳繡腿,而是具有實實在在教育功能,而且是被其他教育教學舉措所無法替代的教育功能,那就是引領學校的育人方向。周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