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策略激發教師專業發展動力
(嘉興市秀水高級中學教科室摘錄)
教師教育情懷是教師專業精神發展的核心,它需要學校文化來引領。課堂智慧是教師專業技能發展的關鍵,需要教師自生性動力、共生性動力、外驅性動力“三力”驅動。這樣,教師才能成就學生、發展自己,完善自己、成就他人
文化引領,涵養教育情懷
學校應該具有思想的深度、文化的厚度、學術的高度,以思想引領、文化浸潤、學術提升,教師才能在教育實踐中多一份淡定和從容。
教師發展需要學術引領。學校具有學術機構的特點,需要文化引領、理念支撐。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曾說:“中國人不缺知識,缺的是文化和規矩”!人大校長紀寶成說:“人文素養高的教師往往是一所學校的亮麗的風景”。現實中我們往往強調知識的固化堆砌,忽視了知識的內化和升華。學校不止是知識的聚集和發散地,更是精神的家園、文化的圣地。教師應該是文化人,既要有精神的追求,更要有靈魂的高度,教師要不斷提高道德文化素養,兼具人格和學術魅力,才能減少“經師易遇,人師難求”和“有知識沒文化”的現象發生。
“三力”驅動,提升課堂智慧
自實施新課改以來,我們開展了“聚焦課堂”“有效課堂”等主題教學研究活動,以及“提高中學生課堂學習活動效益的校本研究”“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課堂行動研究”。我們從中感悟到:課堂既是教師安身立命之地,又是教師專業發展之基;教師自我內生性動力是根本,群體共生性動力是催化、外驅性動力是保障,“三力驅動”能有力促進教師專業在課堂發展。
課堂建模:誘發教師內生性發展動力
以生本性課堂學習活動建模,激勵教師研究學情,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改變“以書為本、被動灌輸”的教學局面。引導教師吸納新課程理論和學科課標理念,改革教學方式,改善課中學習活動方式,引導學生由單一的被動接受向有意義接受與自主合作探究結合方式轉變。鼓勵教師基于課堂實例建構課堂高效學習活動模式,形成“以生為本 高效課堂”的課堂活動新模式。
以高效性課堂教學策略建構,激勵教師研究教情,先學后教、以學論教,改變“以講為主、教師中心”的教學局面。引導教師改革教學方式,吸納主體教育、建構主義、有效教學、多元智能等教學理論,強化教為學服務的理念,促使教學方式由單一講授式向精講與啟發、討論相結合的方式轉變。鼓勵教師基于教學課例提煉高效而有特色的課堂教學策略,如語文組以“引導性材料”在教學活動中發揮的先行組織者作用為理論依據,提煉了“課前寫學案,初探問題→課中用學案,深探問題→課后善學案,溫故知新”的“互促式學案導學”策略。
以學情變化誘發教師診斷和改進課堂的探究欲。課堂建模促進教師反思優化教學,在真問題解決中、在學生生動學習中、在“中和位育”中和而不同。教師課堂教學專業發展的欲望一次次獲得滿足,就會產生成功感,就會在不斷的自我實現過程中積淀、發酵、豐厚自身專業發展的內生性動力。
互助磨課:凝聚教師共生性發展動力
如果說上課主要是教師獨舞,集體備課、議課則是教師生命的交響。互助磨課作為交響樂中的最強音,既有教師個體的辛勤耕耘,更有教師之間的智慧分享、思想砥礪和精神感染,有利于激發、凝聚教師專業發展的共生性動力。
我們著力改變教研方式,促使教學研究由泛雜的一般教研,向以聚焦課堂為主的校本教研轉變。展開“為了課堂、基于課堂、在課堂中”校本教研行動,推行GTG備課、觀課、賞課、圓課等磨課活動,為教師改革課堂、提高教學效益提供動力支持、智力支撐和制度保障。“GTG”是個體、團體、個性首個漢語拼音字母的縮寫。
“GTG備課”一改傳統的一次集體備課為三次備課:教師個體先重點備課標教材,完成教學設計簡案;備課組基于學生共性重點討論教學目標、學生活動、教師引導、效果反饋等問題,形成教學設計共案;教師個體再次備課,以備本班學情為核心,發揮教師個性特長,形成可行、高效、有特色的教學設計個案。 “GTG備課”帶來了三個變化:教師由應付檢查抄寫下載教案轉為追求課堂精彩精心設計教學;教研組由應付檢查轉為創造性解決備課中的新問題;集體減負增效,濃厚了教研氛圍和教研內涵。
我們的觀課、賞課、圓課,是由聽課、評課、觀課、議課發展起來的,它有如下特點:一是“8+1”觀課,從課前準備、課堂閱讀、課堂參與度、合作交流度、課堂關注度、當堂“四清”、課堂練習過手、常規養成度八個方面觀察學生課堂學習活動,僅從教的活動觀察教師的基本素養。二是用“三種眼光”議課,即用欣賞的眼光發現閃光點,用學術的眼光探究疑惑點,用發展的眼光探尋改進點,克服了傳統評課的批評、挑剔、定論的視野局限。三是用“同伴互助”賞課,以“GTG備課”集體分擔教學壓力,使課堂智慧分享心境和美。四是用“同課異構”圓課,圍繞同一課題進行“頭腦風暴”式的建言獻策,不僅使課能夠圓“缺”圓滿,也促使議課者回頭反觀優化自身之課。
互助磨課基于一種坦誠平等、尊重開放的心理分享同伴經驗,借同伴之力激發專業活力,凝聚合力形成發展動力,從而在共享雙贏中提升了團隊共生性發展動力。
課堂監控:強化教師外驅性發展動力。
從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要素、環節、內容入手促進教師發展,我們按照“落實常規,捍衛常識,提升常態”教學要求和“全員監控、全面監控、全程監控”管理策略,構建課堂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促使教師走上科學、規范、高質的教學發展軌道。
建立教師專業發展互助組,催生教師發展動力。按照“亦師亦友、互敬互督、互學互動、共生共榮”理念,提出如下要求:勤于學習,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善于教學,形成優質教學互助組,每月至少一次共同備課、相互觀課、互動賞課圓課,每學期至少有一個同課同構或異課同構、同課異構、異課異構教學課例;勇于教改,組建減負增效研究組,互助發現教學突出問題,討論行之有效的教學問題解決策略,探索切實減輕師生過重負擔、科學高效提高教學質量的路子。
事實表明:共生性動力與內生性動力是相互轉化的,外驅動力與內驅動力也是相互轉化的。教師專業發展在課堂監控下不斷獲得自我更新的動力,則必能扎根于課堂、枝繁葉茂于課堂、碩果飄香于課堂。
豐盈生活,提高職業幸福感
搭建“鹽道論道”平臺,鼓勵教師專業發展在分享中破格:通過“學生問道”“家長觀道”活動幫助教師了解服務對象的需求,提高教育教學滿意度;通過“專家授道”幫助教師更新觀念、涵養學術;通過“教師論道”展示教師專業成長的精彩、分享教育人生的幸福;通過“外出問道”鼓勵教師帶著新成果去交流、帶著新任務去參加、帶著新想法去實踐。
組建教師沙龍,促進教師興趣發展。我校開展了“攝家子——攝影沙龍”“讀得其樂——讀書沙龍”“書法沙龍”“騎游協會”等教師沙龍,既滿足了教師興趣愛好、展示了教師個性特長、融洽了教師關系,也提高了教師生活品質。
這些活動和舉措,在激發教師專業研究力、增強學術影響力、擴大專業感召力的同時,也增強了教師生命歸宿感和職業幸福感。